徐州香包的基本介绍香包,又称“香囊”,“香缨”,俗称“香布袋”、“料布袋”。香包是汉族传统的民间艺术品,制作和佩带香包的风俗在中国由来已久。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时候汉族农耕文化的产物,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商品特征造型徐州香包从造型上看...

徐州香包的基本介绍
香包,又称“香囊”,“香缨”,俗称“香布袋”、“料布袋”。香包是汉族传统的民间艺术品,制作和佩带香包的风俗在中国由来已久。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时候汉族农耕文化的产物,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
商品特征
造型
徐州香包从造型上看,以新、奇、美、真为特点,形状敦实淳朴,色彩对比强烈,立体造型栩栩如生,有较高的观赏、珍藏价值。它形状很多,有:心形、圆形、菱形、元宝形、蝴蝶形、花瓶形(保平安)、水滴形、长方形、人物娃娃等。
内容
徐州香包从内容上看,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,如龙凤呈祥、鸳鸯戏水、松鹤延年、喜鹊闹梅等,寄托着大家祈求祥瑞、辟邪纳福、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。伴随经济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,徐州香包的题材也在发生着变化,出现了以戏曲人物脸谱、布袋和尚(聚财)、麒麟送子、观音送福、两汉文化、卡通娃娃等为题材的作品,更适应当代人民的需要。
整体特征
徐州香包整体上生动、简洁、粗犷、质朴、极具装饰性,局部刺绣恭谨细腻,相得益彰,神形兼备,惟妙惟肖。这与徐州当地汉画像石的艺术造型风格颇有神似。
历史民俗
它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。汉乐府长诗《孔雀东南飞》中有“红罗覆斗帐,四角垂香囊”;汉代《礼记》有云:“男女未冠笄者……衿缨皆陪容臭”。容臭即香包,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带香包的。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,因此可以说,汉代时徐州香包工艺已经出现了。当时的香包都用高级锦绣制成,内储茅香根茎或掺拌辛夷等香料。历经唐宋,到了明清时期,尤其是清初,香包已成为爱情的信物了,而且香包作为佩饰风靡一时。经过数千年的进步演变,渐渐形成了具备徐州地方特点的徐州香包工艺。至明清时期,香包不在是单纯的日用品,同时被赋予了人文价值,清代《古玩指南续编》中说,香包在三教九流中渐成为炫耀斗富比巧的东西,一些士族阶层,富商小贩,他们不但比佩玉品位高下,还比所戴香包看源于哪位名家之手,看锈工怎么样,与所用材料和镶嵌金丝宝石华贵程度,显然一度成为市面上一大时尚趋势。
做法
香包工艺比较独特,尤为锈工精美见长,图案繁多,生动活泼,既有民俗含义的祝福吉祥图语,也有简洁夸张的花草纹案,色彩突出暖色调大红色或橘黄色,显示出一种华丽之美,具备相当高工艺价值。而同时他兼具医用价值,这正是香包生命力旺盛的必要条件。制包人依据祖传偏方,选取中药宝库中数十种散发自然芳香,又具备养气调神、避邪功用的药材,经过特殊加工,成为香包的主要材料,亦成为百姓们居家过日子所必品。